初评11元帅11大将,排名第十一位的大将是谁?
有时候看历史资料,真觉得那种“差一点就进名单”的感觉,比正选还让人抓心挠肝。大将这个事儿,一开始居然是要定11个的,不是现在说的10个。这多出来的那个“第十一”,到底是谁?这八卦味比电视剧都足。
毛主席最早盯上的名字,居然不是后来榜上赫赫有名的某几位,而是红二方面军出身的萧克。1927年就跟着朱德、陈毅混湘南起义的小伙子,那会儿还是营长兼党代表,说白了就是打先锋带头冲那种角色。井冈山会师,他直接领队开路——这种“带头走烂路”的本事,在后面老干部里不算多见。
抗战时期萧克又蹦到晋察冀去了,当副司令员。敌后游击战打得飞起,还写书,《抗日游击战争的战术》、还有什么《战术学概则》,被八路军内部当教材用。据说后来很多抗大毕业生都背过他的东西。这人脑子灵光是真的灵光,但最后没能进前十,也许就是命吧。
不过,这名单讨论的时候也不是只看谁资格老、谁枪法准,还有一条隐藏规则——特殊贡献。当时刘少奇点名夸了徐海东,说他和红二十五军干了件天大的好事:中央红军主力还在江西转圈呢,人家已经先一步北上陕北,等于给革命保住了一块根据地。不夸张地讲,要没有徐海东他们抢跑一步,中共中央那波真可能没地方落脚。
1934年冬天,“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”这个牌子一挂,就往西北一路杀过去。途中独树镇血拼,两千多人对五个旅国民党,死磕两昼夜,把政委吴焕先都搭进去了,但硬生生拖住敌人,让主力部队突围成功。这场仗之后,他们成了第一支到达陕甘苏区的大部队,为中央留下一口气。“徐老虎”外号,就是这么来的,不只是脾气猛,是玩命猛。
毛泽东自己后来评价:“徐海东同志对中国革命有大功。”但问题来了,他身体一直不好,肺病严重,从39年开始基本离开前线疗养,可刘少奇他们坚持,这种历史节点上的功劳必须记账。所以你说,大将评定,有时候真不能只看眼下风头,有些账太久远,不提容易忘,却不能忘。
再往下聊就绕不开一个词:“山头平衡”。别笑,这可不是啥江湖黑话,是实打实的人情世故+政治智慧。各大主力部队,都得有人露脸:红一方面军(中央)、二方面(三五九旅那些)、四方面(川陕根据地),还有陕北土著派系。如果全让一家独占鳌头,那别家心里怎么想?张宗逊,就是典型的一方面军代表人物。他1926年入党,全程参与秋收起义、井冈山斗争、长征……资格深厚到骨髓里去。在忻口会战配合正面作战时,还搞过一次阳明堡机场夜袭,把日本飞机炸掉24架,这数字现在听着都像游戏里的成就系统一样离谱。但他最终也只是差那么临门一脚,被排在最末席,第十一名,然后因为缩编变成十个人,只能遗憾出局。有点像高考分数线卡掉最后一个人的无奈感……
至于粟裕嘛,那绝对属于“大佬中的王者”。解放战争三大战役,没有哪个指挥官名字出现频率比他更高。从苏中七捷,到孟良崮拔牙,再到淮海大战六十万PK八十万……粟裕总能拿出点意想不到的新招式。而且每次都是以小博大,对手非死即伤;连林彪这种东北悍匪级人物,都忍不住点赞:“尽打神仙仗!”原本内部有人建议粟裕直接评元帅,不过最终还是稳妥落到了“大将第一”的位置——其实也挺合理,要论资历和年龄确实稍微欠火候,可论硬杠杠成绩单,他绝对无可挑剔。一句话榜首毫无悬念,就是他!
名单反复改来改去,总有人被遗憾刷掉,比如张际春。本来也是热门候选之一,在淮海、西南剿匪都有创新打法。他搞出的“政治攻势+军事清剿”,把四川那些盘踞几十年的土匪窝给掏空,新中国刚成立那几年西南地区安稳下来,有他的很大功劳。而且晚年还主持编辑《星火燎原》,保存了一堆珍贵史料。不管是不是正式列入十大,将来的历史课本肯定不会漏掉这些人的名字。
再比如王树声,也是黄麻起义骨干成员之一。他玩的是经典游击套路,“昼伏夜出”、“忽东忽西”,国民党整天追着满地图跑却抓不到人,被逼急了甚至专门发文抱怨:“剿共难,剿王树声尤难。”解放战争初期中原突围7000多人顶住几十万重兵包夹,为战略调整争取时间,看似不起眼,其实关键得很。
回顾整个过程,你发现没有?这份名单,每加一个减一个背后,都牵扯着复杂的人情与恩怨,还有无法量化但必须承认的重要节点贡献。有些人成为传说,是因为他们站在拐弯处;而另一些,则是在关键时刻替大家扛下所有压力,然后默默隐退。如果按最初设想,第十一位应该就是张宗逊,但随着方案调整,只剩下象征性的纪念意义罢了。
你们怎么看待这种因人数限制被刷掉的人物?如果可以扩容,你觉得谁还能补进去?或者有没有哪段细节特别戳你的点?
免责声明: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网友评论,不构成历史结论,仅供交流探讨参考
配资股票配资平台一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