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9日,北京,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连发公告,更新了一批出口管制清单。其中,工业用人造金刚石被纳入许可管理范围,企业出口要按规定申请。消息出来不高调,但业内立刻紧张,因为这个材料不是珠宝用,是芯片生产和设备制造里的“硬骨头”。
接着说清楚它到底是什么。人造金刚石有薄片、有粉末,用在光刻机的窗口片、反射部件、散热片,也用在晶圆加工的刀具和磨料上。它耐高温、导热好、耐磨,工厂里离不开。同样重要的是,它的替代很少,换一个材料,设备性能就要往下掉。
美国的反应来得很快。10月13日,副总统万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,希望中国保持冷静,愿意沟通谈。美国财经媒体开始讨论供应风险,担心芯片厂可能遇到材料卡点。这说明他们意识到这次不是嘴上掰手腕,而是动到了生产线。
拉回到过去几年。美国拉着荷兰、日本一路下棋,盯着芯片、光刻机、EDA软件下手。荷兰在2023年宣布对部分深紫外设备的出口许可收紧,2024年起正式执行,ASML对华最先进机型基本拿不到。因为这个,美国觉得自己在设备环节占了上风。
结果他们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:再好的设备也要靠材料撑住。光学、热管理、切削加工,环环都需要高纯度、规格稳定的人造金刚石。没有它,良率和效率都会受影响,维修频次也会增多,时间和成本一起上升。
再说供应这块。据新华社今年3月转引中国海关数据,中国向美国供应了近77%的人造金刚石粉末;美国将其中99%用于半导体制造。这两组数字不大,却很要紧,直接指向美国的芯片产线。一边喊科技自由,一边材料端被捏住,美国心里不可能不打鼓。
光刻机是“万国造”,零部件来自几十个国家。不少子系统要用到高规格金刚石产品,薄片要薄且均匀,粉末要纯且稳定。中国这块产能集中、质量稳定、交期可控,海外厂商长期采购,形成了依赖。这不是一句“找替代”就能解决的。
如果出口许可收紧,海外公司要做两件事:一是找新供应商,二是重新验证。验证不只是能不能用,还包括寿命、误差、温度范围。周期拉长,成本上去,项目进度就得往后顺延。同样,资本支出也会被迫调整,现金流压力随之加码。
今年以来,美国科技股受益于人工智能热潮,芯片和云算力需求旺。摩根士丹利在4月的报告里就提醒,全球AI产业进入“供应链高度敏感期”,任何关键环节短缺都可能传导到终端应用。材料只是源头,但会一直往下传,传到价格、传到交付,最后传到投资信心。
中国这次的做法,是清单管理,不是一刀切封禁。企业可以申请出口许可证,按单审核,按量控制。看起来是常规动作,落到执行就很精准:资源向关键客户、关键用途倾斜,风险可控,节奏自主。这和高喊口号不同,更像是稳稳落子。
俄媒也在跟进。10月12日,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专家说,中国为控制对美芯片供应将限制人造钻石出口。不同解读背后有一个共识:材料端的主动权开始上移。美国过去习惯在成品端占话语权,现在要面对原料端的新变量。
美国接下来可能会做几件事。一是紧急协调别的产地,比如印度、欧洲的小产能;二是推动本土补课,加快设备和工艺投入;还有就是求稳谈判,争取特定用途的放行。但基础材料的积累不是几个月能补齐的,资金、工艺、经验都得跟上,时间不可省。
中国这边也有取舍。对内要保证国内项目的需求,对外要把控节奏。还会看美国在别的环节怎么出牌,比如对高端刀具、真空设备、特气的管理。下棋不是一招定胜负,是多点配合,讲究先后手和交换。
同样重要的是法律和执法的落地。清单出来后,海关、商务部门的审核要细,企业的合规要跟上,跨境物流的透明度要提高。这样做的好处很直白:该给的给,不该给的堵,信息实时,反馈快速,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伤。
最后落回现场。河南郑州的超硬材料园区里,一位工人穿着蓝色工衣,在一台真空设备旁记录生长数据,桌上压着刚打印的出口许可申请表,透明薄片在白光下发亮。他抬头看了看墙上的交期日程表,轻轻把表格放进文件夹。下一个会被纳入许可管理的材料,会不会也来自这个车间?
配资股票配资平台一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