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:尼明 来源:迪迪趣
范围副词在文言文中起着界定动作、状态或性质所涉及范围的作用,准确理解它们对于把握句子的精确含义至关重要。它们通常回答“谁?”“哪些?”或“到什么程度?”这类问题。
以下是文言文中最重要的10个范围副词的详细梳理。
文言文十大核心范围副词
1. 皆 (jiē)
● 核心用法:都,全部。表示所指范围内的人或事物无一例外。是使用最广泛、最通用的范围副词。
● 语气: 客观、中性,是对事实的全面陈述。
● 相当于现代汉语: “都”、“全都”。
● 典型例句:
展开剩余86%○ 用于人: 问所从来,皆答曰:“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,不复出焉。”
■ 句解: (渔人)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,(他们)都回答说:“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,带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,就再也没有出去过。”
○ 用于物/事: 万物皆有其理。
■ 句解: 世间万物都有它们各自的规律。
2. 咸 (xián)
● 核心用法:都,全都。与“皆”的意义基本相同,但在语气上更为书面、典雅。
● 语气: 正式、庄重,常用于较为正式的记叙或议论中。
● 相当于现代汉语: “都”、“全都”。
● 典型例句:
○ 用于人: 村中闻有此人,咸来问讯。(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)
■ 句解: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,都来探望并询问消息。
○ 用于事: 四海之内,咸仰德焉。
■ 句解: 四海之内的人,都敬仰他的德行。
3. 悉 (xī)
● 核心用法:全部,完全地。不仅表示范围的全部,还常带有“详尽无遗”的意味,强调程度之深。
● 语气: 带有彻底、详尽的强调意味。
● 相当于现代汉语: “全部地”、“完全”、“详尽地”。
● 典型例句:
○ 表示动作的彻底性: 愚以为营中之事,悉以咨之,必能使行阵和睦,优劣得所。
■ 句解: 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,全部都拿去征求他的意见,一定能使军队内部和睦,让优秀和稍差的人都能得到合适的安排。
○ 表示数量的全部:悉发其兵,以与羽战。
■ 句解: 把他的军队全部都派出,来和项羽会战。
4. 俱 (jù)
● 核心用法:一同,都。强调范围内的人或事物共同参与或具有同一状态。
● 语气: 侧重于“共同”、“一起”。
● 相当于现代汉语: “都”、“一同”、“一起”。
● 典型例句:
○ 表示共同行动: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。(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)
■ 句解: (让)天下贫寒的读书人都能露出欢快的笑脸。
○ 表示共同状态: 万籁此俱寂,但余钟磬音。(常建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)
■ 句解: 在这里,大自然各种声响都静悄悄的,只剩下寺庙里的钟声和磬声还在回荡。
5. 凡 (fán)
● 核心用法:总共;凡是,所有。通常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,起一个总括和限定的作用,引出范围。
● 语气: 带有概括、总括的意味。
● 相当于现代汉语: “凡是”、“总共”。
● 典型例句:
○ 用于总括:凡我同盟,毋信斯言。
■ 句解: 凡是我们结盟的人,都不要相信这种话。
○ 用于总计:凡百一十六字
■ 句解: 总共一百一十六个字
6. 毕 (bì)
● 核心用法:全部,都。与“皆”、“咸”意思相近,但更强调“一个不漏”、“全部到齐”的完成感。
● 语气: 强调完整性和终结性。
● 相当于现代汉语: “都”、“全部”、“完毕”。
● 典型例句:
○ 表示全部到齐: 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。(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)
■ 句解: 有才能有德行的人都来了,无论年长年少,都聚集在这里。
7. 均 (jūn)
● 核心用法:都,同样地,平均地。强调范围内的事物在某一方面是相同的,没有差别。
● 语气: 侧重于“同等”、“没有差异”。
● 相当于现代汉语: “都”、“同样”、“平均地”。
● 典型例句:
○ 表示同样: 邑犬均声吠。
■ 句解: 村里的狗都同样地叫着。
○ 表示没有差别: 将军向宠,性行淑均,晓畅军事。(诸葛亮《出师表》)
■ 句解: 将军向宠,品性善良,行为公正,精通军事。
8. 独 (dú)
● 核心用法:只,仅仅。表示范围仅限于某一人或某一事物,排除其他。
● 语气: 强调唯一性。
● 相当于现代汉语: “只”、“仅仅”、“独自”。
● 典型例句:
○ 表示唯一:独乐乐,与人乐乐,孰乐?(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)
■ 句解: 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,和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,哪一种更快乐?
○ 表示独自: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(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)
■ 句解: 我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,每到佳节就加倍地思念亲人。
9. 唯 / 惟 (wéi)
● 核心用法:只,只有。与“独”的意义非常接近,强调排他性和唯一性。
● 语气: 强调唯一,语气肯定。
● 相当于现代汉语: “只”、“只有”。
● 典型例句:
○ 表示只有:惟吾德馨。(刘禹锡《陋室铭》)
■ 句解: 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(才使这陋室不陋)。
○ 表示限定: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,奚暇治礼义哉?(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)
■ 句解: 这种情况,只(能)去救助那些濒临死亡的人还怕来不及,哪里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?
10. 特 (tè)
● 核心用法:只,仅仅;只是。与“独”、“唯”相似,但有时也带有“不过是”、“仅仅是”的轻微转折意味。
● 语气: 强调限定,有时略带转折。
● 相当于现代汉语: “只”、“仅仅”、“只不过”。
● 典型例句:
○ 表示仅仅:特以劳,不犯民。
■ 句解: 仅仅是设置酒食来犒劳(士兵),不许侵犯百姓。
○ 表示只不过是: 此特未见其大者也。
■ 句解: 这只不过是因为(你)还没有见过那更宏大的景象罢了。
发布于:广东省配资股票配资平台一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