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阳和邯郸,这两个城池在赵国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,且都曾作为赵国的都城。故事要从赵氏家族的第六代宗主赵鞅说起。
晋阳即今日的山西太原,早在三家分晋之前,这里就是赵氏家族的核心都城。春秋晚期,晋国的卿大夫赵鞅派遣家臣董安于,在太原盆地北缘、晋水北岸修筑了晋阳城。赵鞅的初衷是为赵氏家族打造一个稳固的后方,以晋阳城作为战略保障,确保宗族安全和势力延续。
而当时的邯郸城,属于赵氏家族一个小支派的封地,领主是赵午,也被称为邯郸午,这是因其封地而得名。赵鞅在攻打卫国时,卫国献出了500户人家安置在邯郸城。晋阳城建成后,赵鞅打算将这500户迁往晋阳,赵午虽口头同意,但其族人反对迁移,赵午请求延期几日。赵鞅怀疑赵午的态度不诚,便将其处死,结果引发了邯郸城赵氏小宗与中行氏、范氏联合起兵反抗赵氏的内乱。
展开剩余77%在这场纷争中,赵鞅退守晋阳城。晋阳城墙坚固难攻,使得中行氏和范氏未能攻克此城。此举引发了晋国智氏、韩氏、魏氏三家的联合出兵,合力讨伐中行氏与范氏。最终,中行氏和范氏败逃,赵鞅的晋阳之围得以解除,晋阳依然作为赵氏的主要领地。
赵鞅去世后,其子赵毋恤继任宗主,史称赵襄子。此时晋国的智氏逐渐强大,智氏宗主智伯要求韩、赵、魏三家各自交出一个万户邑地。韩魏两家害怕智伯,选择妥协,而赵氏坚决反对。智伯遂联合韩魏攻打赵氏,赵襄子坚守晋阳,守城时间超过一年。
智伯过于自负,甚至企图利用汾河水淹没晋阳城。韩魏两家担心赵氏覆灭后自己成为下一目标,心存疑虑。赵襄子派遣家臣张孟秘密与韩魏沟通,运用“唇亡齿寒”的道理说服他们,三家结成联盟。趁智伯未防,三方突袭,智伯家族被灭,智氏家族灭亡。
晋阳之战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局面。智氏被灭,晋国六卿只剩韩、赵、魏三家。赵襄子去世后,侄孙赵浣被立为宗主,称赵献子,并将都城从晋阳迁至中牟(今河南鹤壁)。
但赵襄子的儿子赵嘉不服气,驱逐赵献子,自立为宗主,史称赵桓子。他仅在位一年便去世,儿子继位后被赵氏族人杀害,赵献子重新被拥立为宗主。赵献子在位十五年后去世,其子赵烈侯继位。公元前403年,赵烈侯获周威烈王封为诸侯,赵国正式成为诸侯国,这一历史节点也标志着春秋时代向战国时代的转变。
当赵国成为诸侯国时,都城设在中牟(今河南鹤壁),直到公元前386年,赵敬侯才将都城迁至邯郸。赵敬侯是赵烈侯之子,那么他为何要迁都邯郸呢?
首先,从历史传承来看,赵国继承制度大体遵循父死子继,但也有兄终弟及的例外。赵鞅将宗主之位传给庶子赵毋恤(赵襄子),此举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,虽然赵襄子才干出众,但埋下了内乱隐患。赵襄子去世后,将宗主之位传给侄孙赵献子而非亲儿子,导致赵襄子的儿子赵嘉发动叛乱,逐出赵献子,自立为宗主。赵嘉在位仅一年便去世,其子继位后被族人杀害,赵献子重掌大权。
赵献子迁都中牟,远离晋阳。中牟地处今河南鹤壁,位于邯郸以南。这一迁都动作明显是为了远离赵嘉这位庶系宗主的势力核心——代地,赵嘉的势力根基深厚,位于晋阳附近。迁都中牟使赵氏核心统治远离潜在威胁。中牟地理位置接近中原,位于漳水以南,紧邻魏国。赵敬侯继位后,赵国再次发生内乱,赵敬侯的堂兄赵朝发动叛乱,争夺君主之位。赵朝失败后逃往魏国,联合魏国攻打赵国,都城中牟近魏国边境,魏军易于突袭,尽管未能攻破中牟,却令赵敬侯深感不安,最终决定迁都邯郸。
对赵敬侯而言,晋阳地理位置过于偏远,中牟太接近敌国边境,只有邯郸最为合适。其次,晋阳远离中原核心,而邯郸靠近中原腹地。赵国作为三晋之一,地盘广阔,但并非最强势的诸侯。它与魏国、中山国、燕国接壤,威胁最大的是中山国。中山国全境被赵国包围,位于今河北中部太行山东麓,接近晋阳。若赵国定都晋阳,容易受到中山国骑兵的威胁,因太行山一越,中山军便能直抵晋阳城。
此外,晋阳北方约400公里处为古代游牧民族活动区,经过雁门关直抵太原,游牧部族南下的威胁不断。赵国常在边境驻军防范突袭,晋阳距离边疆太近,不适合作为都城。相对而言,邯郸紧邻中原腹地,交通便利且安全性高。
再者,从经济角度来看,晋阳三面环山,北靠舟山、云中山,东临太行山,西临吕梁山,唯一南向为晋中平原,虽地势险要,但交通不便,经济发展受限。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华北平原,西边靠山,三面平坦开阔,交通便利。它位于河北省南端,北通邢台,南达中原,东可通齐国,地理优势显著,经济也更为繁荣。
三家分晋后,赵国的战略重心是向中原扩展,这不仅是赵国,整个战国诸侯国的共同选择。包括边陲的楚国、秦国,也都致力于中原腹地的争夺。赵国实力不及魏国,发展方向主要是北接中山和燕国,东通齐国。都城若设于中原腹地,政治、经济、军事联络皆更为便利。诸侯国常在中原举行会盟,若赵国都城在晋阳,单是往返就需耗费大量时间,极不便捷。邯郸距离洛阳等中原核心区域较近,方便与其他诸侯沟通,故赵敬侯选择定都邯郸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股票配资平台一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