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二
守国知以兵,何如守以民(1)。无民殊与国,恃官终难存(2)。吾民弱至此,久散不能羣(3)。救亡事虽急,翻欲治本原(4)。扬汤以止沸,岂如去其薪(5)。满蒙茍相合,不下千万人(6)。部落得渐强,地利谁能分(7)。交通实上策,速决胡逡巡(8)。锡公持此谋,程公为我言(9)。我许为一行,暂为诸侯宾(10)。悲歌极慷慨,老去弥苦辛(11)。
【笺注】
此诗作日,见上三十一首笺注。此诗表达了守国必以民的观点,赞同满蒙联合,建设交通为上策,因此不惧年老苦辛愿为幕宾,抒发了自己慷慨悲歌的情怀。
(1)“守国”二句:知道以兵力来守卫国家,哪里能如以人民来守卫?
“守以民”,语出《管子·君臣上》:“先王至善,与民一体,以国守国,以民守民。”
(2)“无民”二句:没有人民,谁能是你的盟国?仗恃官吏,终究难以生存。
“无民”句,语出《孟子》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朱熹集注:“国以民为本,社稷亦为民而立。”
“与国”,盟国;友邦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梁曰:'田假为与国之王,穷来从我,不忍杀之。’”裴駰集解引如淳曰:“相与交善为与国,党与也。”
(3)“吾民”二句:我国的人民疲弱到如此地步,长久散乱,不能聚合成群。
(4)“救亡”二句:救亡的事虽然急迫,反过来要治这个根本问题。
(5)“扬汤”二句:用扬汤止沸的方法,怎么比得上撤去烧火的木材?
“扬汤”二句,从锅里舀起开水再倒回去,以制止水的沸滚。喻治标而不治本。语出汉枚乘《上书谏吴王》:“欲汤之沧,一人炊之,百人扬之,无益也。不如絶薪止火而已。”
诗的前十句,表达守国以民,才是治本之道。
(6)“满蒙”二句:假如满族和蒙族结合在一起,有不下千万的人!
“满蒙”,满族与蒙族。
(7)“部落”二句:满蒙部落得以逐渐强大,占有地利,谁能分割去?
“部落”,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、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。分部屯居,故称。《汉书·鲍宣传》:“凡民有七亡……部落鼓鸣,男女遮迣,六亡也。”此指满蒙部落。
“地利”,地理优势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”赵岐注:“地利,险阻。城池之固也。”
从十一句到第十四句,认为满蒙团结,凭借地利,岂能被他人分割?
(8)“交通”二句:加强交通建设实在是上策,快速决策,为什么还犹豫?
“交通”,运输手段和邮电通信的总称。此指建设东北的铁路。
“逡巡”,迟疑;犹豫。《北齐书·神武帝纪下》:“帝復録在京文武议意以答神武,使舍人温子昇草勑,子昇逡巡未敢作。”
(9)“锡公”二句:锡良公持有这一谋略,程德全公对我说了。
“锡公”,锡良(1853-1917),字清弼,巴岳特氏,蒙古镶蓝旗人。同治十三年(1874)进士。曾官山西巡抚、四川总督。宣统元年(1909),以钦差大臣总督奉天、吉林、黑龙江东三省的事务,兼任热河都统。宣统逊位后,告病休养。
“持此论”,指锡良力主交通之策。《郑孝胥日记》宣统元年十二月十四日(1910年1月24日)曾录锡良致岑云煊之信,谈及东北交通之重要:“自中日约成,轨躅四通,全境几受束缚。近筹抵制之策,拟贷款美英,由锦州铁路展修至瑷珲,,延袤东北二千馀里,内可与方驾并驱,兼以顾京师右臂。明于东方事势者,亦咸谓'三省生路,惟此一线;三省生机,惟均权一法。’”
“程公”,程德全(1860-1930),字纯如,号雪楼、本良,四川云阳(今属重庆)人 。光绪十六年(1890),入国子监肄业。光绪二十四年(1898),入黑龙江副都统寿山幕。此后曾官至黑龙江将军等职。光绪三十四年(1909),任奉天巡抚。宣统元年(1910),调任江苏巡抚。宣统二年(1911年)辛亥革命军推为苏军都督、江苏都督。民国后,任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总长。袁世凯时期任江苏都督。民国二年(1913)后,辞职隐居上海,闭门诵经。民国十五年(1926),受戒于常州天宁寺,法名寂照。终病逝于上海,
(10)“我许”二句:我答应为此一行,暂时作地方诸侯的宾客。
“诸侯”,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。亦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。三国蜀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臣本布衣,躬耕於南阳,苟全性命於乱世,不求闻达於诸侯。”“诸侯宾”,地方大员的宾客。此指郑孝胥为奉天总督与巡抚的宾客。
从第十五局二十句,叙述锡程二人主张交通建设,自己赞同许为幕宾,筹划献策。
(11)“悲歌”二句:我悲壮歌唱,极为慷慨,年老前去,更加地辛苦了!
“慷慨”,情绪激昂。《文选·司马相如〈长门赋〉》:“贯歷览其中操兮,意慷慨而自卬。”李善注引如淳曰:“激厉抗扬之意也。”
诗的最后二句,表达年老赴边,不惧苦辛,慷慨悲歌的情怀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股票配资平台一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